今天跟大家聊聊我这“拼凑梦想”的经历,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。
一、最初的火花,就是瞎琢磨
我也没啥特别明确的目标,就是单纯喜欢瞎琢磨。那时候,我工作干得有点不得劲,总觉得日子缺点晚上躺床上,脑子里就老是冒出各种各样的想法,有些不切实际,有些,又觉得好像努努力也能搞搞。比如,我那时候特别喜欢看一些手工制作的视频,觉得那些人真厉害,能把一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儿捣鼓成艺术品。
我就想,我是不是也能干点但我手笨,做手工估计不行。我又迷上了看别人写东西,分享生活啥的。这个我好像还行,平时也爱瞎写点东西,虽然不成体系,但自娱自乐还挺开心。
二、动手开干,东拼西凑是常态
有了那么点“我也想写点啥分享点啥”的念头后,我就开始行动了。真的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。
- 内容来源: 我把我平时琢磨的事儿,看到的好玩的,或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小坎坷,都当成素材。今天写写这个,明天写写那个,完全没个章法。那时候觉得自己就像个捡破烂的,啥都往篮子里装。
- 学习平台: 我也不懂啥专业的写作技巧,就是看别人怎么写,我就学着怎么写。看到好的句子、好的结构,我就琢磨人家为啥这么弄。那时候也没啥系统学习,就是看到啥学挺零碎的。
- 工具使用: 最开始用手机备忘录写,后来发现不行,排版太费劲。又换到电脑上用Word,再后来听人说有些在线的编辑器好用,又去摸索那些。每一个工具都得花点时间去适应,去学习它那些犄角旮旯的功能。
那段时间,感觉自己就像在玩一个巨大的拼图游戏,手里捏着一堆零零散散的碎片,不知道最终能拼出个啥玩意儿,但就是忍不住想把它们凑到一起试试。
三、遇到的小坎坷和小确幸
这过程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。有时候写了半天,自己都觉得狗屁不通,删了又写,写了又删,那感觉别提多泄气了。还有时候,发出去的东西,根本没人看,心里也挺失落的。
但也有一些小小的惊喜。比如,偶尔有一篇文章,突然就有几个人点赞评论了,或者有人私信我说“你写的东西挺有意思的”,“我也有类似的经历”,那种感觉就像给干涸的土地浇了点水,一下子就又有劲头了。
我还记得有一次,我分享了一个自己解决工作小难题的土方法,本来没当回事,结果过了几天,竟然有人留言说照着我的方法试了,还真管用!那一刻,我突然觉得,我这瞎折腾,好像还真能帮到别人一点点。
四、慢慢成型,拼凑出个大概轮廓
就这么着,我坚持写,坚持分享,慢慢地,我那些“零碎的思考”和“不成体系的记录”开始有了一点点方向。我发现自己好像对某些特定领域的话题更感兴趣,写起来也更顺手,读者反馈也更
然后我就有意识地往这些方向去靠拢,去学习更多相关的知识,去尝试用更清晰的逻辑来表达。我的“素材篮子”里的东西,也从一开始的啥都有,慢慢变得更有主题性了。
现在回过头来看,我这“梦想”,还真不是一开始就设计好的蓝图,它更像是我在生活这条路上,捡捡拾拾,把那些我觉得有用的、好玩的、能给我带来点小成就感的“零件”一点点收集起来,然后慢慢打磨、拼接,勉强凑出了一个自己还算满意的“作品”。
我觉得有时候“拼凑”也没啥不好的。很多时候,梦想可能就是在这些不断尝试、不断调整、不断吸收新东西的过程中,一点点被我们自己“拼”出来的。过程可能有点乱,有点慢,但只要不停下来,总能拼出点名堂,你说对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