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盲人足球怎么踢,这玩意儿我前段时间还真捣鼓过一阵子。我也是一头雾水,觉得这不就是闭着眼睛瞎踢嘛后来真正去了解和尝试了,才发现里头的门道可多了。
最初的想法与准备
就喜欢瞎琢磨,看到一些新奇的体育运动就想自己试试。盲人足球,听着就挺带劲。所以第一步,我先是上网搜了搜相关的资料,看人家是怎么玩的。了解到最关键的一点是,他们用的足球是特制的,里头有铃铛,球一滚动起来就会“铃铃铃”地响。这就解决了第一个大问题:看不见怎么找球。
然后我就寻思着,得找几个人一起体验体验。光我一个人也踢不起来。我联系了几个平时关系还不错、也爱运动的朋友,跟他们一说,大家都觉得挺新鲜,愿意一块儿试试。
场地嘛我们找了个小区的空地,比较平整,周围也没啥障碍物,相对安全点。最重要的道具,除了那个带铃铛的足球(这个我特地网购了一个,声音还挺清脆),就是眼罩了。因为我们都不是盲人,所以得靠眼罩来模拟看不见的状态。
磕磕绊绊的初体验
第一次下场,那可真是“群魔乱舞”。我们一共凑了六个人,分了两队,每队三个人,其中一个人先不戴眼罩,负责当守门员和引导员。其他人戴上眼罩后,世界瞬间就黑了。那种感觉,怎么说,挺慌的,方向感一下子就没了。
裁判(就是那个不戴眼罩的朋友)把球往场地中间一扔,喊了声“开始!”。我们就跟没头苍蝇似的,伸着手,猫着腰,小心翼翼地往前挪。耳朵得竖起来使劲听那铃铛声。球一滚动,我们就循着声音过去。
结果?好家伙,不是俩人撞一块儿,就是踢不着球,或者一脚出去,球纹丝不动,自己倒差点摔倒。那场面,现在想起来都想笑。大家都是一边摸索一边喊:“球?球在哪儿?” “谁踩我脚了!”
我们发现,光听声音还不够,因为声音有延迟,而且你一动,自己脚步声也挺吵。嘴巴也得用上。国际比赛里好像有规定,防守队员接近持球队员时要喊“Voy”(西班牙语“我去”的意思),提醒对方。我们就学着这个,谁靠近球了就喊一声,免得撞车。
摸索中的规则与技巧
折腾了几次之后,我们慢慢总结出一点门道:
- 交流是王道:听觉是主要依赖,但队员之间的口头交流也超级重要。得不停地喊话,告诉队友球的位置,自己的位置,有没有人防守。
- 小步快跑:步伐不能大,大了容易失去平衡,也容易错过球。得小碎步,随时准备调整方向。
- 用脚内侧控球:因为看不见,用脚弓(脚内侧)控球能更好地感知球的位置,不容易把球捅远。
- 相信引导员:那个不戴眼罩的守门员和场边的引导员(我们后来又加了个引导员在场边)简直就是“眼睛”。他们会大声指示方向,“往左两步!”“射门!”“注意,前面有人!”
- 适应黑暗:一开始真的很不习惯,但多尝试几次,身体会慢慢适应那种在黑暗中靠听觉和触觉来感知环境的状态。
我们还尝试了简单的配合,比如一个人控住球,另一个人根据声音跑到他附近接应。成功率不高,但每次成功传递一次,或者蒙进一个球(真的是蒙进去的),大家都乐得不行。
我还特地去摸了摸那个足球,感受了一下它的重量和材质。也让朋友们戴上眼罩后,我拿着球在他们身边滚动,让他们用手去感知球过来的方向和速度,算是一种小小的触觉训练。
实践后的感悟
整个过程下来,虽然只是非常初级的体验,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“不容易”。那些真正的盲人足球运动员,他们得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在赛场上奔跑、拼抢、射门!我们这种健全人戴上眼罩玩一会儿都觉得晕头转向,他们却能把这项运动玩得那么溜,真心佩服。
通过这回实践,我也更深刻地体会到,当一种感官受限时,其他感官会变得多么敏锐。而且团队合作和相互信任在这种环境下变得格外重要。你必须相信你的队友,相信引导员给你的指示。
这回“盲人足球怎么踢”的实践,虽然过程有点“狼狈”,结果也谈不上什么竞技水平,但收获还是挺大的。至少,我对这项运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,也对视障人士多了一份理解和敬佩。以后有机会,我还想再组织几次,说不定能玩出更多花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