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发前的念叨
早就听说有个地方,做陶器特别有名,一直想去瞅瞅。上个周末刚好得空,我就琢磨着,闲着也是闲着,不如开车去转转。说走就走,导航一开,直奔那个传说中的“陶艺之乡”。心里头也没啥特明确的目标,就是想去感受感受那股子氛围,看看那些泥巴是怎么变成好看的瓶瓶罐罐的。
初到乡村,泥土的芬芳
车子七拐八拐,总算进了村子。跟城里那股子喧嚣完全不一样,这儿,安静得很。空气里都飘着一股子泥土混着点柴火味的清香,闻着就舒服。路边上,家家户户门口多多少少都摆着些瓶瓶罐罐的,有些看着就是刚烧出来的,还带着点温乎气儿;有些,就那么随随便便堆在墙角,落了点灰,反而更有味道了。我把车停就开始瞎溜达。
深入探访,手艺人的坚守
我这人脸皮厚,看见一家门口有个老师傅正坐在个小马扎上,面前一个转盘呼呼地转,手里正捏着一坨泥。我就凑上去搭话。老师傅也实在,不嫌我烦,一边干活一边跟我唠。他说他们这儿做陶器,那可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,有些人家都传了好几代了,几百年都有可能!他指着旁边一个看着挺破旧的窑,说那就是他们烧陶的地方,叫啥龙窑,烧一次得好几天!
我瞅着他那双手,布满了老茧,但摆弄起泥巴来,那叫一个灵活。一团普普通通的泥巴,在他手里搓几下、揉几下,再往那转盘上一放,没一会儿工夫,一个碗的雏形就出来了。看着简单,我手痒痒也想试试,老师傅笑着说:“小伙子,这看着容易,手上没个几年功夫,这泥巴不听你话哩!”我嘿嘿一笑,也是,这可是技术活。
- 我先是看他怎么把泥巴揉透,他说这叫“练泥”,得把里面的空气都排干净,不然烧的时候容易裂。
- 然后是拉坯,就是把泥放在转盘上,用手拉出想要的形状。这步最关键,力道、速度都得掌握
- 再后来是修坯,等陶坯半干的时候,再精修一下,让它更光滑、规整。
- 就是上釉和烧制了。老师傅说,釉料的配方各家有各家的秘诀,烧窑更是考验经验,火候差一点,出来的东西就完全不一样。
村里还有些年轻一点的人也在做,他们想法更多,做的东西造型、颜色,都更现代一点。我跟一个年轻人聊了聊,他说现在村里也搞起了体验活动,让游客自己动手做陶器,也算是把这门老手艺用新的方式传下去。
一点感悟,不虚此行
溜达了一整天,看了不少,也学了不少。最大的感触就是,这些手艺人真不容易。现在啥都讲究快,讲究机器造,但他们还坚持用老法子,一点一点地做。那种专注和耐心,挺让人佩服的。每一件陶器,从一捧泥土到成型,都灌注了制作者的心血和时间。
那些陶器,看着朴素,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,有种说不出来的厚重感和温暖。这可能就是手作的温度。这回乡下陶艺之旅,真没白来,感觉自己也被那股子匠人精神给感染了。临走的时候,我还买了个老师傅做的小茶杯,不算精致,但用着舒坦。下次有机会,我还想去,说不定也去报个名,亲手捏个啥玩意儿出来,哈哈!
